#1 《臺獸研讀書會圓桌》節錄討論
此內容是獸無限day2 panel:《臺獸研讀書會圓桌》個人部分節錄整理與見解(用標楷體文字顯示)。此次講座邀請到Jonathan進行線上會談,並由槓槓即時翻譯。
Jonathan Vair Duncan,全職繪師,獸齡約15年,在美國大型獸聚辦過數次panel。雖然此次座談Jonathan是以美國獸文化做為主視角做的經驗分享必然會有些落差,但當中提出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對於台灣獸文化的未來是值得深思的故在此分享盼能引起更多討論。
Furry fandom只是「好玩」的同好圈嗎?我們能對獸文化貢獻什麼?
Furry fandom是由一群對擬人動物有興趣的人組成的迷文化,因為這份興趣使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使的我們聚集在此(這個convention)。幻想是好的,我們看到一個很「香」的獸圖時可以獲得很大的滿足感、暫時遠離現實的煩惱,但然後呢?如果每個人在獸圈都只是為了玩樂、享受的話那可能過了十年之後我們便喪失了自己的文化,獸文化很大程度由網路世界建構但我們可以在現實中做更多事來維護自己所喜歡的這片土地。
文化保護
Jonathan提到法西斯主義以及美國對於原住民的文化掠奪,1960年代的柏林曾是LGBT文化的先鋒但在納粹掌權後卻也成為了第一個被殲滅的目標,若不多加關注、保護我們所待的文化圈,哪天變成為下個攻擊目標而消失也說不定。近期台灣與對岸政權的互動緊張,若有有心人士使用資源優勢進行文化滲透呢?
商業化藝術
雖然迪士尼出產許多深受獸迷喜愛的作品但其仍舊是娛樂產業集團,它所賺取的資金只會用做自己的利益而非獸文化、LGBT或其他次文化群體,若在大型獸聚衰退之時接受企業贊助產出「仿獸文化」「討好客群」的作品、內部逐漸由非獸迷主導,會不會喪失獸文化的獨特性?(同時提到為了商業而誕生的「元宇宙」)企業掌控次文化發展這在台灣環境是很難想像的狀況,我想目前商業行為對台灣獸文化傷害最大的是《家有大貓》事件。至於將獸文化當作一個消費題材個人覺得《萌獸寵物店》這部作品有些跡象,在小範圍的話不時會傳出某人參與獸文化是真心還是另有目的的「真/假獸迷」之質疑(但這又變為「資格論」爭議了)
獸迷與社會
獸聚的捐款對象只能是其他動物相關的社會團體嗎?且捐贈是一單向的、由高位給予低位的行為,若希望獸文化與社會擁有長期、穩定的互助與聯繫的話那我們應該朝平等互惠的「互助」前進。
雖然獸文化因網路世界而崛起、成員多半於網路上活動,但仍不可忽視社群於現實世界的深耕,諸如當志工參與、改善獸聚(Jonathan提到今年2022 Anthrcon維安人員僅有15人,而往年仍有約60人);認識、推廣自己的文化;甚至是養育下一代(雖然依台灣目前的生育環境頗有難度),只要我們在現實的力量足夠龐大那麼我們不需仰賴網路的匿名性便能抵禦外界攻擊、保護我們的成員。獸迷在傳遞自身文化給社會時有一很大的優勢:我們有藝術創作、獸設、獸裝等相當「吸睛」的事物,不須像傳統文化擔憂曝光度問題(台灣《以茶會毛》的活動上新聞多次,對於推廣上是不錯的助力)。而在達到這步之前我們便必須知道「我們是誰?」,對自己的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對自己身處的社群有所認同(Jonathan自言他在30歲左右才體悟到「真正」的社群感)。希望在台灣的獸迷們能以美國的獸文化發展作為借鏡培養出屬於自己的文化。
相比現已躋身流行文化的ACG、宅文化,台灣獸文化於起步階段也隨著各式迷因曝光度與日俱增,個人認為對於現階段很重要的是「我們是誰?」「我們在乎什麼?」,但獸文化的多元性也必然造就其內部聲浪的衝突以及不一致(比如個人相當排斥讓獸文化被男同志圈視為附屬文化),再加上台灣歷史所形成的多元民族融合與對岸直接的政權威脅紛擾可能勝於其他國家,但同時台灣是在創作上最為開放、自由,也是第一個立法通過同志婚姻的亞洲國家,我相信台灣獸文化在將來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